广东:广州率先将绿色节能建筑竣工标识纳入政府立法
(来源:绿建之窗)
日前,从广州市绿色节能工作情况介绍与座谈会上获悉,广州绿色建筑工作已从初始阶段的示范性推广进入规模化发展阶段。截至今年4月,已累计获得25个(含运营标识2个)标识项目,总建筑面积达到226.51万平方米,成为全国首个将绿色建筑竣工标识纳入政府规章立法的城市。
广州市住建委副主任陈亚新介绍,广州致力于创建低碳试点城市,2012年初,以穗府1号文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绿色建筑的通告》规定,全市使用财政资金、国有资金的新建(改建、扩建)房屋建筑,以及中新广州知识城等13个城市新区的新建房屋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成为在全国率先规模化强制推行绿色建筑的城市。
在此基础上,广州今年又出台了《广州市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管理规定》,增加了对全市2万平方米以上大型公共建筑实施绿色建筑的要求,再次领先全国将绿色建筑管理纳入政府规章。
福建:厦门新增地块必须盖绿色建筑
(来源:厦门日报)
绿色建筑标准,不单适用于住宅类项目,还包括今年新增地块。从2014年1月1日起,全市新立项的政府投融资项目、安置房、保障性住房,以招拍挂、协议出让等方式新获得建设用地和翻改建的民用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从土地出让之时,就直接对项目的建设标准进行了约定。
今年上半年,厦门市已完成招拍挂的4批次10宗地块,总建筑面积77.55万平方米,均强制要求按绿色建筑标准进行建设。其中商品住宅项目5个,总面积近50万平方米。医院项目1个,位于五缘湾,是我市首次强制要求建设的绿色医院项目。
大型公共建筑和公共机构办公建筑,向来是最耗能的两个建筑类型,因此成为节能改造的重点对象。今年年底前,全市2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公共建筑、公共机构办公建筑的业主单位,要完成用能设备系统的节能诊断。达不到节能标准要求的,要在明年年底前实施节能改造。
已经改造完成的大西洋天虹商场,每年用电量下降了40%左右。SM一期则把屋顶铺上了太阳能光电板,解决了商场内的部分照明用电。照明改成节能灯、优化空调运行系统、重新布置空调出风口位置、将自动扶梯改成感应式扶梯,这些都是可以改造的方向。
江苏:拟出“绿色建筑设计”新规 开发商买房人有望获补贴
(来源:南京日报)
在上周六举行的“绿色低碳健康人居——中国2014绿色地产发展高峰论坛”上,省住建厅相关人士透露,明年起我省将实施《江苏省绿色建筑设计标准》,对绿色建筑做出进一步规范。
“具体来说,就是达到一星、二星、三星绿色建筑设计标识的,计划分别奖励15元/平方米、25元/平方米、35元/平方米;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示范区有望获得不低于1000万元的补贴;热泵系统水资源费减免,节能建筑单体在10000平方米以上的,计划给予0.1—0.2容积率的奖励,从而鼓励开发商对绿色建筑的推动。”省住建厅科技发展中心孙晓文主任介绍,按照规划,到2015年,江苏全省城镇新建建筑将全面按照一星及以上绿色建筑标准设计建造;到2020年,全省50%的城镇新建筑必须按二星及以上绿色建筑标准设计建造。
另据透露,除了对开发企业进行补贴及奖励之外,我省还将考虑对购买成品房的居民实施补贴。据了解,早在2012年,扬州市便宣布从当年7月1日起,对个人购买成品住房进行奖励,根据所购房屋面积的不同,分别给予“房屋合同价款”4‰、5‰、6‰三个不同梯度的奖励。该政策未来有可能在全省推广。在补贴的具体方式上,除扬州市的直接补贴之外,还可能对成品房装修部分的契税予以免除,以减轻购房者的买房压力。
上海:推绿色建筑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全面推广装配式建筑
(来源:东方网)
从市建管委组织的上海市绿色建筑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推进工作会议上透露出的消息,根据市政府日前发布的《上海市绿色建筑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下简称“三年行动计划”),上海新建民用建筑从今年下半年起,原则上全部按照绿色建筑一星级及以上标准建设,等到2016年,外环以内的新建民用建筑凡技术上适合的原则上全部采用装配式建筑。
具体来说,三年行动计划提出了三项目标。包括:提高申城新建民用建筑的绿色标准,从2014年下半年起,新建民用建筑原则上全部按照绿色建筑一星级及以上标准建设。其中,单体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以上大型公共建筑和国家机关办公建筑,按照绿色建筑二星级及以上标准建设。据悉,该规定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其次,推广新建装配式建筑,要求各区县在工地面积总量中落实装配式建筑的建筑面积比例,今年不低于25%,到2016年外环以内新建民用建筑原则上全部采用装配式建筑。
最后,要进一步推广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力争三年累计完成700万平方米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改造后单位建筑面积能耗下降20%及以上的达400万平方米。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三年行动计划》既没有新增行政审批项目,也没有新增行政审批环节,也没有增加行政审批时限,仅要求各相关单位在常规基建程序和相应管理活动中,对新建民用建筑增加有关执行绿色建筑相关标准和要求的内容。
截至目前,全市已建和在建绿色建筑项目110多个,总建筑面积超过350万平方米。目前,上海已成为国内绿色建筑建设规模、获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数量最多的城市之一。
四川:成都出台小城镇改造建设技术导则
(来源:国家工程建设和标准化信息网)
近日,四川省成都市出台了《成都市小城镇改造建设技术导则》(以下简称《建设技术导则》)。这是该市近年来首个针对小城镇改造建设的标准规范。这是该市将“集约、节约、绿色、低碳”的理念融入小城镇建设中,坚持走形态适宜、产城融合、城乡一体、集约高效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具体体现。今后,该市将改造建设出一批“生态、文态、形态、业态”四态融合,地域文化特色鲜明的小城镇。
平原区域不宜建设高层建筑
《建设技术导则》中提出的平原区域普遍性问题包括建筑形态样式雷同,基本无高差变化、进退关系,没有节点空间。优化方式包括通过原有组团结构确定街、巷、院的组织空间并有机组合,将建筑与景观、街巷等有机融合;注重院落组团体系形成,院落、节点、公共建筑形成组团,有机生长成城镇。
在建筑高度控制方面,老区多以低矮建筑为主。对于现有小城镇建筑进行梳理,使其高度错落有致。城镇新区按照现有情况及规模类型,可适当建设多层及50米以下建筑,不宜建设高层建筑。在建筑色彩控制方面,新建、改建建筑以灰色系为主色调,在整体协调的同时可局部增加色彩变化,活跃空间并增强小城镇可识别性;整体色彩感觉要明度、彩度协调且不沉闷。在节点建设方面,围绕临近场镇出入口、街道出入口、文化体现点及场镇主要功能区进行打造。
山地区域建筑色彩应生态乡土化
就山地区域的普遍性问题,《建设技术导则》提出山地区域建筑多低矮,布局杂乱且零散,建筑质量较差,缺少市政配套设施。就山地区域建筑的布局及形态控制,《建设技术导则》建议依托于原有街区、组团、村落结构,结合山地等高线变化,选择较为平坦的地段形成聚焦点,利用地形高差形成视觉错落关系,尽可能不破坏原有地形地貌,顺应地形起伏,依山就势。
在建筑高度控制方面,对现有小城镇建筑进行梳理,着重利用地形条件形成高差关系,房屋建筑应以低矮建筑为主,不宜超过三层建筑;高差关系中可局部利用绿化填补高差空白。在建筑体量控制方面,整体建筑体量应与原有建筑相协调,不应产生过大突破,轻盈灵巧,融入自然,和谐统一;采用吊脚、错层、分台等多种手法反映山地建筑特点。在建筑色彩控制方面,新建、改建建筑以灰色系为主色调,力求协调统一的同时,增加点缀色彩,注重于自然融合统一,整体色彩感觉应生态乡土化。
今后小城镇改造将以导则为基础
“通过特色化小城镇的改造建设,使这些小城镇可以夯实文化底蕴,传承历史文脉,呈现出韵味十足、层次分明、美观整洁、人居舒适的特征。”成都市建委村镇处相关负责人强调。
谈到编制《建设技术导则》的原则,成都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表示,成都市小城镇改造建设对整个城镇规划有统筹考虑,依据小城镇原有地形地貌,结合本地产业和人文特点,构建“疏密有致,高低错落,空间变化有序,特色塑造有据,配套设施有机”的组团化、人性化城镇形态。
就下一步该《建设技术导则》的落实情况,成都市建委村镇处相关负责人表示,将首先对区(市)县建设局以及设计人员进行培训。同时,在小城镇改造建设中,所用设计方案将以此为基础进行设计,该《建设技术导则》同时也是设计方案的评审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