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株洲市2014年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工作计划》出炉。今年,我市将主推10项两型社会建设配套改革。
去年,我市在两型示范创建工作上取得了良好成绩。今年,我市将进一步加强两型特色县区创建和连片两型集成示范创建,一方面,推动云龙示范区创建绿色生态示范区、天元区创建两型产业集聚区、株洲县创建新能源产业示范县、攸县创建全省两型示范县、炎陵县创建国家级生态县等。另一方面,还在每个县市区确定一个2平方公里以上的两型综合示范片区,整合资源,集成创新,实现全元素进入、全单位覆盖、全员参与。
在两型改革方面,“一县市区一主题、一部门一专项”,形成10个左右在全国有推广价值的经验模式。同时,着力推进城际铁路株洲段建设、屋顶太阳能发电等两型典型项目建设。
市两型办负责人说,今年力争实现“全市能源消耗强度下降3%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完成省下达目标,空气质量优良率按国家新标准达60%以上,湘江水质稳定保持Ⅲ类及更优,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1%以上”的目标。
县市区十项两型改革解读
芦淞区:创新发展现代服务业体制机制
解读:芦淞市场电子商务发展势头良好,今年将围绕电子商务这一主题,制定出台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意见,从市场准入、用地、财税、信贷、人才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石峰区:创新产业转型发展体制机制
解读:石峰区将在关闭淘汰搬迁一批落后产能企业的基础上,争取出台鼓励清水塘地区相关企业转型升级、外迁和关闭的政策,以及分流和安置企业职工的办法。
荷塘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机制
解读:推广社区集中养老服务机制,即“区级中心统筹,日间照料为主,社区网站辅助,求助呼叫畅通”。此外,拟探索开展区直管社区改革试点,减少行政管理层级,下放管理权限。
云龙示范区:探索行政审批“负面清单”模式
解读:借鉴上海自贸区“负面清单”模式,对项目实行投资准入、特别管理等,支持各类市场主体依法平等进入清单之外的领域。
醴陵市:创新县域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
解读:结合县域崛起攻坚战,确定一批中心镇,开展扩权强镇,下放部分县级管理权限,从用地指标、财税优惠、管理体制等方面出台支持政策。此外,把进城落户农民纳入城镇住房和社会保障体系,在农村参加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人员规范接入城镇社保体系。
株洲县:发展新能源产业体制机制
解读:株洲县新能源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今年将从土地指标、财税等体制机制层面,对新能源产业给予政策支持。
攸县:建设两型示范县体制机制
解读:着力打造省级两型示范县,建立矿山生态恢复补偿机制,新城村庄整治的长效机制,推进清洁低碳技术的推广工作。
茶陵县:建设湘赣边界经贸中心体制机制
解读:结合茶陵与江西搭界这一地域特征,在边界地区重点发展一批乡镇,给予建设用地指标、税费支持。
炎陵县:建设低碳生态县体制机制
解读:全面实施机动车环保标志管理,试行黄标车限行,在城区启动使用电动公交车,建立矿产开发生态修复补偿机制,制定出台鼓励立体绿化的优惠补偿政策。
天元区:创新两型产业集聚发展体制机制
解读:天元区产业集群优势明显,逐步形成了先进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食品医药等主导产业。今年将围绕“中国动力谷”的产业定位,出台支持两型产业集聚发展意见,建立两型产业和技术认证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