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民用建筑全面推广太阳能热水系统
(来源:《宁夏日报》)
近日,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下发《关于宁夏民用建筑全面推广应用太阳能热水系统工作的通知》,自4月1日起全区全面推广应用太阳能热水系统。
《通知》要求,自2014年4月1日起,全区所有新开工建设的12层及以下住宅、宿舍、公寓,及政府机关办公楼、医院、学校、托儿所、幼儿园、招待所、旅馆、宾馆、商场、公共浴池等具有太阳能热水系统应用条件、有集中热水需求的公共建筑,统一配建太阳能热水系统,实现太阳能建筑应用同步规划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各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工程建设相关主体要严格按照《宁夏民用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应用管理办法》,优化规划设计,规范施工,加大质量安全监督检查,确保民用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应用工作顺利开展。
宁夏是全国太阳辐射的高能区之一。2010年以来,我区相继在五个设区市城区和平罗县、贺兰县、永宁县、灵武市、青铜峡市5县城区推行民用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应用工作,实现太阳能建筑应用同步规划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太阳能建筑一体化应用效果显著。
江西:南昌绿色建筑需要政府积极引导
(来源:南昌新闻网-南昌日报)
近日,省住建厅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我省绿色建筑发展的情况。从今年起,南昌市辖区范围内保障性住房,凡政府投资超过2万平方米以上的新立项建设项目,应率先实施绿色建筑行动,并至少达到绿色建筑一星级标准。笔者认为发展绿色建筑是大势所趋,需要积极引导。
绿色建筑是个全新的概念,它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地、节能、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推广绿色建筑无疑是解决当下建筑能耗大的必然选择,更是提高我市人居环境质量的重要步骤。政府从保障性住房开始推行绿色建筑的切实之举,不仅对其他类型的建筑具有积极有效的示范效应,而且可以提高保障性住房的安全性、健康性和舒适性,让老百姓获得最大的实惠。
除了对保障性住房实施绿色建筑行动,政府应该加大宣传,让公众逐渐了解绿色建筑的概念和作用,使全社会积极参与到绿色建筑行动中来。我们应该用长远的眼光看待绿色建筑,也许首次投入成本比较大,但随着绿色建筑各种节约效果的逐渐显现,公众从中获得的实惠就会越来越高。据介绍,在6年之内,首次投入的绿色建筑成本就可以回收。而这些都需要相关部门进行宣传并制定相关扶植政策,使绿色建筑在经济建设中发挥应有的社会效益。
山东:菏泽推行绿色建筑标准 违规不予竣工备案
(来源:牡丹晚报)
今后不按“绿色建筑”标准设计和建设的城区新建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将不能通过节能验收和竣工备案。这是近日从山东省菏泽市城区绿色建筑工作会议上获悉的。
《菏泽市绿色建筑行动方案》对菏泽市发展“绿色建筑”作出了具体部署,今年1月1日起尚未通过施工图审查的建筑工程项目,须全部按照二星级及以上“绿色建筑”标准设计;待建、在建工程通过专家评估后,有条件按照二星级及以上“绿色建筑”标准建设的项目,必须调整施工图设计,调整施工标准,建成并申报二星级及以上“绿色建筑”。
太阳能、地源热泵等可再生能源在建筑工程方面的规模化应用,是“绿色建筑”的一个重要方面。今后一个时期,菏泽市将顺应绿色低碳发展潮流,大力推进“绿色建筑”和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
今后,菏泽及各县城市规划区内新建、改建、扩建的住宅建筑和集中供应热水的公共建筑,必须应用太阳能光热系统。不具备集中供热条件的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应当同步建设具备分户计量功能的地源热泵系统。
天津:于家堡金融区绿色建筑全覆盖
(来源:中国建设报)
为打造全过程、全方位的APEC低碳示范城镇,日前,于家堡金融区在中国招标与采购网、天津绿色供应链服务中心网正式启动首批绿色建材采购招标,招标范围涵盖起步区5栋超高层办公楼宇和地下商业街。区域建成后将实现绿色建筑全覆盖,起步区高星级绿色建筑将超7成。
据了解,于家堡金融区是天津市绿色供应链管理试点区域,规划了多个区域能源站,采用冰蓄冷、地源热泵等技术,实现了能源的集约供应。公交、地铁、地下商业街、自行车租赁等无缝衔接,并采用物联网技术和智慧城市平台,构建一体化的低碳交通体系。于家堡金融区在设计阶段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并参考其他绿色建筑的相关指标,绿色建筑总增量成本控制在每平方米300元内,每平方米建筑面积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10千克,未来区域内绿色建筑比例将达到100%,其中起步区高星级建筑比例达到70%。
广东:深圳推进保障性住房标准化设计研究
(来源:国家工程建设和标准化信息网)
近日,“深圳市保障性住房标准化系列化设计研究”课题结题评审会举行。经专家组评议,一致同意课题结题,建议通过试点项目进一步补充和完善研究成果,并形成标准和规范在全市保障性住房建设中全面推广使用。
据介绍,该课题将有助于在建筑行业发展的基础性研究方面取得突破,研究成果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和示范指导性,具有国内领先水平,具备推广应用价值。研究成果将会逐步改变原来保障性住房传统的建造方式,有利于保障性住房实现面积小、功能齐、部品集成化和后期质量通病少等要求,对加快保障房建设,确保工程质量意义重大。同时,也有利于推进住宅产业化进程,实现住宅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有利于推进节能减排绿色环保,减少建筑物的碳排放,减少建设过程中的材料浪费。据悉,深圳市将进一步加大试点的力度,通过专家的评审,进一步地完善课题成果、加快试点的总结和推广、加快住宅产业化发展步伐。
近几年来,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大力度推进建设,往往时间紧任务重。在保障房建设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由于各种原因,保障性住房设计和施工质量问题也经常出现,存在户内使用率低、外墙和厨卫渗水、墙面开裂等问题。标准化设计是住宅产业化的基础和核心,在保障性住房率先实现标准化设计,既是实现保障性住房工期可控、成本可控和质量可控的重要手段,也是推进住宅产业化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推手。住宅产业化工作应充分发挥政府的带头示范作用。2009年,深圳市政府决定从保障性住房抓起,开展《深圳市保障性住房标准化系列化设计研究》,成果形成后选择项目进行试点,然后逐步推广使用。
评审专家组对课题的研究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本课题是全国首次系统性研究保障性住房标准化系列化设计的课题,从“标准化设计”入手,系统研究了“工业化、BIM、绿色建筑、成本控制”等方面在保障性住房中的应用。在研究内容上,全面覆盖保障性住房政策标准、建筑设计、建造施工、部品集成以及信息化等建设管理的主要环节;在研究思想、方法及成果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创新与突破,为保障性住房实现“建筑设计标准化、部品生产工厂化、现场施工装配化、运营管理信息化”提供了系统解决方案和政策措施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