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今年起在保障房建设中发展绿色建筑
(来源:陕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网站)
近日,从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了解到,2014年起陕西省将在新开工保障房项目中逐步发展绿色建筑,推进绿色建筑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中的规模化发展。
根据要求,2014年起西安市新开工的保障性住房将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其它各市(区)选择保障性住房项目的20%作为绿色建筑试点示范,逐步提高绿色建筑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中的比重,不断扩大绿色建筑建设规模,力争到2015年底,全省新增保障性住房绿色建筑面积达到1000万平方米以上。
省住房城乡建设厅表示,将不断完善保障房发展绿色建筑的实施机制。鼓励新建保障性住房按绿色建筑标准进行建设,普及一星级绿色建筑,鼓励建设二星级绿色建筑;保障性住房建设单位要将建设标准列入工程设计招标文件和设计合同文本,将绿色建筑增量成本计入工程项目概算。
同时,要求新建保障性住房项目严格按照《陕西省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规划选址及配套设施建设管理办法(试行)》和《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的要求,进行规划、选址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规划部门对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规划、设计方案和指标是否符合绿色建筑相关要求标准要严格把关,不符合要求的不予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设计单位要按照绿色建筑相关标准、法规对保障性住房进行设计,选择适用的绿色建筑技术和产品材料。设计方案和施工图设计文件应当编制绿色建筑专篇。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机构要按照绿色建筑的有关标准进行审查,并提出专项审查意见。未经审查或审查不合格的,各级住房城乡建设部门不得颁发施工许可证。
大规模实施保障性住房建设,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保障性住房作为政府主导建设的项目,按照绿色建筑的标准进行建设,既可大幅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居住舒适度,改善住房品质,使普通群众充分享受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成果,同时又具有示范带动效应。
福建:厦门市发布绿色建筑行动方案
(来源:《中国建设报》)
日前,《厦门市绿色建筑行动实施方案》发布并实施。“十二五”期间,福建省厦门市将完成新建绿色建筑200万平方米;到2015年末,城镇新建绿色建筑比例达到30%。该方案是由厦门市建设与管理局、厦门市发改委、厦门市经济发展局共同发布的。
方案指出,到2020年,全面推进厦门市建筑工业化和住宅产业化,实现全市采用工业化模式建造的建筑占到当年开工建筑面积的50%以上。自2014年1月1日起,在厦门市新立项的政府投融资项目、安置房、保障性住房,以招拍挂、协议出让等方式新获得建设用地的民用建筑、翻改建的民用建筑(个人危旧房改造除外)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自2016年1月1日起,办理施工许可证的所有存量土地的民用建筑项目,必须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方案要求严把规划设计关,加强建筑设计方案规划审查和施工图审查,城镇建筑设计阶段要100%达到节能标准要求。竣工验收阶段要100%达到节能强制性标准要求,对达不到强制性标准要求的建筑,不得出具工程竣工验收质量监督报告,不允许投入使用并强制进行整改。自方案发布之日起,对主动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并取得运行标识的存量土地的民用建筑给予相应的奖励。
内蒙古:包头节能改造“暖”民心
(来源:《中国建设报》)
2013年,内蒙古包头市投入节能改造资金1.5亿元,对64.55万平方米的既有居住建筑实施了节能改造。
包头市紧紧抓住国家、自治区加大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工作力度的有利时机,积极推进全市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工作。同时,加强资金使用管理,切实发挥资金效益,节能改造工程已成为让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暖房工程”、“暖心工程”。
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包括外墙外保温、更换门窗、室外供热管网及热源平衡改造等。工程实施后,老旧小区冬季户均温度提高了3℃~6℃,夏季可降低室温2℃~3℃,显著降低了采暖能耗,减少了居民热费支出,改善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实现了节能、环保、惠民等多重政策效应。
山东:七项工作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来源:国家工程建设和标准化信息网)
近日,山东省召开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深入贯彻落实全国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精神,确定今年以推进新型城镇化为主线,加大改革创新力度,突出抓好新型城镇化、住房保障、小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城乡规划建设管理、质量安全、节能减排、房地产业和建筑业发展7项工作重点。
一是坚持正确的城镇化发展方向,加快编制实施山东省新型城镇化规划,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开展新型城镇化试点,力争全省人口和户籍城镇化率分别提高1.3个百分点、0.9个百分点,分别达到55%、43.8%。二是早部署、早动手、早开工,确保完成全年开工各类保障房31.58万套、基本建成18.97万套的任务,扩大公积金缴存覆盖面,继续做好农房建设与危房改造工作。三是深入开展“百镇建设示范行动”,启动“美丽乡镇、宜居村庄”行动。四是不断提高规划编制水平,全面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加快集中供热、供气设施建设和老旧管网改造,深入开展“和谐城管”创建活动,加快推进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建设,深入开展建设扬尘治理活动。五是实施网格化、差别化、标准化、信息化等“四化管理”;把好源头关、现场关、验收关等“三个关口”;完善政策标准、教育培训、市场诚信3个体系。六是推动建筑节能和城镇减排取得新突破。七是加快推进建筑工业化和房地产业转型升级。
贵州:贵阳市家庭垃圾八成可“变废为宝”
(来源:国家工程建设和标准化信息网)
贵州省贵阳市社区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示范项目开展半年来,贵阳市100户家庭分类出16.2吨垃圾,经加工处理变成了12吨有机肥。此外,可回收垃圾还产生利润近6000元。
2013年6月,由贵阳市发改委主办,贵阳市物资回收公司云岩分公司在保利温泉新城一期选择100户家庭,进行为期半年的生活垃圾分类回收活动。不同颜色的垃圾收集袋承担着不同的“任务”:红色装厨余垃圾,绿色装可回收物,黑色则装实在没用的剩余垃圾。
据了解,实行家庭垃圾分类后,贵阳市物资回收公司云岩分公司会定期上门收集,并送到垃圾处理厂和再生资源绿色回收站。厨余垃圾制造的有机肥料,让居民裴桂珍切身体会到了用处。她说,以前自己是用油枯养君子兰,但容易烧根。现在用厨余垃圾制造的有机肥料,不仅能松土,还有保温作用。按预计,一吨厨余垃圾经过加工制造,应该能产出1.2吨有机肥。由于一些居民分类还不够精细,16吨厨余垃圾只产出了12吨有机肥。
贵阳市可再生资源协会相关负责人说,每个家庭每天产生的垃圾,其中真正属于废物的只有20%,其余80%都是可以变废为宝的。对此,该负责人希望更多的家庭加入到垃圾分类项目中,并且学会更精细的垃圾分类。另外,还要让垃圾分类知识“进校园”,通过小手拉大手的方式,让所有人都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