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报告2013》发布
时间:2013-05-29 作者:gbcs 点击:
次
光明网北京5月27日电(李瑞英)由国际低碳经济研究所主持编写的《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报告2013》由中国社科院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并于2013年5月24日下午首次在北京科博会平台上发布。该报告解读了十八大报告关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精神和“十二五”规划中的绿色低碳发展战略,分解了各地区节能减排指标,并提出完成指标的政策建议和落实措施。报告特别聚焦中国的空气污染,从科学角度和国际视点解读雾霾现象,分析其危害,解释其成因,并提出对策。报告指出,有效制定节能减排目标和监督检查制度,着力调整经济结构,积极优化能源结构和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完善污染排放交易体系,加大绿色节能产业资金支持力度,推广生态保护等重点工程建设以及优化出口结构、有效规避“污染天堂”效应是进一步落实党的十八大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方针,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实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的倒逼机制,实现深化节能减排的重要途径。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报告2013》有以下亮点:
一、聚焦中国的大气污染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环境研究所的潘家华和李萌教授等人引用耶鲁大学的研究小组对PM2.5地表浓度测算结果表明,2012年中国大陆仅有海南、西藏、黑龙江三个省(自治区)达到世界卫生组织安全值(PM2.5<10),其余省份均超标。同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了91个国家1100个城市的空气质量及排名,中国的32个城市排名在812-1058位。中国科学院教授王跃思教授等基于京津冀区域原生排放的PM2.5的来源的调查分析指出,该地区PM2.5的主要排放源为:机动车排放和道路扬尘所占比例50%,工业排放的占比例37%,居民化石燃料燃烧和电厂排放占10%左右。据此,治理大气污染应当以控制汽车尾气排放为重点。为此,专家建议,将高能耗的第二产业(工业电厂等)移到有利于一次污染物的扩散和沉降的沿海地区或京津冀以北和以西的高海拔地区,同时快速推进脱硫、除尘和脱硝设备的安装使用,提高油品质量,大力促进清洁能源使用,从根本上降低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污染物。名古屋大学薛进军和郭琳分析了日本等国环境治理的经验,提出加快发展方式转变,迅速改变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出口贸易结构,加大环境技术的开发与创新力度,建立自下而上的环境监测和治理体系,以及研究环境污染与健康和疾病的关系,加强环境统计等举措。
二、突出强调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任重道远。本报告的两位主编,对外经贸大学副校长、国际低碳经济研究所所长赵忠秀和联席所长、日本名古屋大学教授薛进军利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和发达国家的经历分析中国环境问题时指出,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的惨痛教训,遗憾的是中国也没能避免。报告根据发达国家的经历分析,在治理大气染污方面,英国从1952年的“雾都事件”到重现蓝天用了50多年,德国用了30多年,日本用了20多年。而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13亿人口,刚刚超过50%的城市化率,高达50%的第二产业比重、出口带动的增长模式、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等,使得中国的环境问题牵扯面更广,原因更复杂,治理起来更困难。由此预计,今后中国要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消除雾霾重显蓝天,可能需要20-30年以上。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任重道远。
总报告的作者赵忠秀、王苒和闫云凤指出,中国在工业化进程中一直高度重视资源节约和生态保护工作。环境保护在上世纪80年代就成为中国的基本国策,“九五”计划期间国家决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十五”计划中首次明确提出了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的目标;党的十六大提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并在随后的几次全会上提出了具体的科学发展思想,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十一五”规划首次确定了能源消耗强度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作为约束性指标,提出要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可以说,中国一以贯之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党的十八大特别把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开启了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新时代。近期发生的雾霾环境危机敲响了警钟,成为绿色低碳发展的反逼机制,迫使政府下死决心,采取更严厉、更具体的措施和果断的行动,以改善国人生存的基本条件。而新一届政府将生态文明纳入到“五位一体”发展的总格局,明确提出绿色低碳发展的模式和大幅度节能减排的目标,给予国人极大的期盼。
三、解读十八大报告和十二五规划。本年度报告解读了十八大报告关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精神和“十二五”规划中绿色低碳发展战略,分解了各地区节能减排指标,并提出完成指标的政策建议和落实措施。中国科学院的谭显春、顾佰和王毅指出,走具有中国特色的低碳发展道路,是促进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保护生态环境,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举措。尽管国际气候变化谈判进展缓慢,中国的低碳发展战略依然稳步推进,已成为世界上可再生能源发展最快、规模最大的国家之一,也是节能减排力度和贡献度最大的国家。发改委能源所白泉研究员等的一项研究提出如何落实“十二五”规划中地区节能减排的分解方法,分析了碳排放的区域差异奇迹特点和原因,提出依据各地区节能责任、潜力、能力和难度因素,建立全面反映不同地区特点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聚类分析方法,在既定全国节能目标前提下,将31个省(市、自治区)分为五类,确定相似地区承担相近节能目标。这项研究建议,不同类型地区应有所区别,经济发达和能耗较高地区应承担较高节能目标任务,通过具体落实节能减排指标,鼓励各级政府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科学院王毅等专家对各省区碳排放分析发现:2010年,碳排放总量是沿海高,内陆低,东部主导;以重化工业为主体的省区碳排放总量普遍较高;碳排放强度是西高东低;人均碳排放是北高南低,东高西低。为此他们建议,按照碳足迹确定差异化的区域低碳发展目标,成立低碳发展的专项资金,建立区域间低碳发展的沟通机制。
四、中国碳排放交易体系正在形成。利用市场机制减少碳排放是未来中国低碳发重要路径。对此,北京理工大学教授魏一鸣教授和风振华博士分析了国际碳市场,指出由于国际气候谈判政策的影响和全球经济环境影响和供需影响,国际碳交易在2005-2009年间发展迅速,2010年后开始进入停滞、萎缩阶段。中国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截止2013年2月,我国在联合国已注册项目的3574个,占全部项目的51%,已成为全球最大的CDM项目供应方。目前已有包括天津排放权交易所、北京环境交易所和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等近20家交易所。为了进一步推进碳排放交易,他们建议开展试点城市碳交易市场的评估研究,建立碳排放监测、报告和核证体系,合理设置初始配额分配问,合理确定碳价,以及尽快建立碳金融市场。武汉大学齐绍洲教授等介绍了湖北省碳交易试点的制度框架和设计方案以及暂行办法。该方案对湖北省碳交易试点的管理机构、总量设定依据、纳入企业门槛、配额分配方案、交易规则、注册登记、MRV、奖惩机制及各参与主体的法律责任等方面均做出了规定。方案将年能耗6万吨标煤及以上的工业企业纳入碳交易试点,通过模型预测确定碳交易市场配额总量,形成既有配额、新增预留、政府预留三大部分的总量结构。方案还设计了定价转让和协商议价转让两种交易方式,制定交易规则并开发交易系统,设定中国自愿减排交易体系的核证自愿减排量经认定后可用于抵消,上限不超过初始配额的10%,并设置了处罚奖惩机制。这是国内第一家碳交易试点的制度框架和设计方案,如果试点成功,将对我国建立全国性碳交易体系起到较强的启示作用。
五、“页岩油气革命”将改变世界能源结构和地缘政治。高盛证券日本分析师薛冰等和气候变化非政府机构的代表平田仁子等人以日本为案例绍了国际气候变化和能源政策发展趋势与经验,指出日本能源政策受2011年大地震所引发的核泄漏影事件的影响,严重动摇了日本的能源和气候政策,目前,新的能源与气候政策还在讨论中,但日本已经明确表态不延长京都议定书,并要调整25%的减排目标。与此同时,也给日本带来了新的机遇,2013年,日本同美国和加拿大签订了大规模购买页岩油气的合同。预计这将会缓解日本的能源供给危机,在一定程度上减缓油价上升对经济的负担。在核能问题上,日本将继续稳步发展核电,并要为印度越南援建高技术水平的核电站,向埃及等国出口核电设备。这些变化,将会对国际能源市场和国际气候谈判产生一定的影响,应当跟进研究。2012年底,美国宣布大规模开采并出口页岩油气,这将引起世界能源新的革命,并对全球气候变化谈判产生重大影响。该报告强调:“页岩油气革命”将改变世界能源结构和地缘政治,应当提早研究并做好应对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