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8日,人们刚结束春节假期,围绕“一条超丑的裙子是什么颜色”和“成龙的洗发液”的话题开启了新的一年。这时候,自离职央视后沉寂许久的知名记者、主持人柴静携个人视频新作《穹顶之下》宣告归来,短短的两三天时间,该视频已经点击过亿,并且引发了一场围绕雾霾问题的全民大讨论。
这部时长达103分钟55秒的视频聚焦时下热点的雾霾问题,纪录片继续柴静的深度调查风格,用将近一年的时间深度解析了雾霾的生成原因和解决之道。她也首度透露当时辞职的原因是由于女儿在其怀孕期间就被诊断患有良性肿瘤,自己才辞职专程陪伴女儿。她表示,职业训练和母亲本能都让她觉得应该回答这些问题:雾霾是什么?从哪儿来?该怎么办?
关于柴静与其视频《穹顶之下》,民众们或赞或弹,莫衷一是。在小编看来,无论动机、形式如何,这一部掀起议论狂潮的纪录片的确唤醒了人们对于环境保护的意识,并且在两会召开之前引发的讨论极有可能影响国家新一轮政策的制订,绿色环保已经成为一项重要议题。
在这方面,设计师们能做些什么呢?
绿色建筑就是最大的着力点!
对此,中国绿色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马平是这样说的:
中国绿色建筑的发展
绿色建筑比较公认的起源是在欧洲,1997~2000年,英国开始有了零能耗建筑实践,从2002年起,绿色建筑概念开始在中国传播,但开始并不是从建筑界引入,而是从建筑的关联行业太阳能、风力发电行业引入,他们要研究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上的应用,引入光伏建筑一体化、光热建筑一体化技术;与此同时,欧洲的零能耗建筑设计也通过大量的展览、在北京、上海设立设计机构等方式进入中国,零能耗建筑概念和中国当时的大规模建设状态形成了鲜明对比,其内含的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理念引起了中国一部分建筑师的特别关注。
这个时期的建筑设计界主要处在听、看、观望、了解的状态。
中国建筑设计界的传统,设计和其他行业不搭界,建筑师对光伏、光热产业没有概念,怎样应用到建筑上就更无从谈起,只能向光伏界的人士去学习,这个就产生了跨界合作,具有前瞻眼光的设计师开始走出行业,向其他行业学习,让这部分设计师的知识结构起了变化,最终都成为行业里市场嗅觉比较敏锐的建筑师。
绿色建筑概念在中国的第二个阶段是2005~2007年,这是一个绿色建筑概念被利用的阶段。
为什么说是概念被利用阶段呢?绿色建筑被实际应用首先是在商界,商人们最敏感,他们将绿色建筑的概念用做商品包装。于是乎在2004~2005年,所有的建材、建筑产品甚至食品、服装都带上了一顶绿帽子,绿色建筑作为一个嘘头,被所有的人拿来使用。官员拿它作为加官进爵的业绩,制造业拿它用作向政府申请产品补贴的理由,商人们拿它作为向百姓敛钱的工具。
那设计界在干什么呢?设计界分两部分,上层的设计专家学者和国企大院,承担了对绿色建筑技术进行试验,验证,编制规范的任务。中国要和世界接轨,还没有自己的绿色建筑标准,要制定标准就必须有实验数据,有试验性示范建筑。
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上海建科院的生态办公示范楼、生态住宅示范楼,清华大学的绿色建筑研究中心实验楼。这是在建设部直接领导下的一南一北两个绿色建筑示范试验项目,把当时专家认可的所有绿色建筑技术都用上了,现在看起来,这两个国家级示范项目就是一个绿色技术的堆砌物而不是绿色建筑,说明当时设计界对绿色建筑理念的理解是有偏差的。基层设计师们们呢?大多沦落为商业工具,按照各类业主的指令作绿色建筑的假设计、编假指标,报假项目。最可笑的就是当时的施工图审图,要求报一张建筑节能指标表,也没有什么软件,根本没有人算过,交图时把表拿过来,拍脑袋大概估计一下填了就上交,也能通过,因为根本没人看,但是这些数字都进入国家的统计报表了,也就是说这些建筑都符合绿色建筑的指标。
可以说那个阶段,中国上上下下都在利用绿色建筑这个概念而非真正做绿色建筑。
当时普遍存在的问题:
(1)理论层面的研究多,可操作层面的内容少;
(2)文献整理型资料多,第一手资料少;
(3)从单一专业角度出发的研究多,从项目整体、环境、区域范围多学科的配套研究少,尤其缺乏与建筑设计、环境设计的整合应用研究,而绿色建筑与环境的形成恰恰是一个多学科、综合性、长链条的可持续发展过程;
(4)纯技术层面研究多,从经济性、商业化、实用效果等多层面的综合研究少,尤其是对采用绿色技术的“三效益”经济指标的量化分析几乎没有;
(5)软件模拟研究多,实际工程研究少,部分研究的真实性可疑。
绿色建筑在中国的第三个阶段是2008~2012年。
最终长达几年的试点结束的正面成果是国家推出了系列绿色建筑技术规范和标准,这是建筑设计界的一大进步;从此全国开始了绿色建筑星级项目评审,又给一部分人造就了赚钱机会。各省可以评一星、二星级项目,部里可以评三星级,评上了就可以堂而皇之从国库里领钱了。几年内,全国出现了上百个星级项目,其中真正符合绿色建筑标准的不到5%,其余都是各级政府、房地产商及相关人士用来圈钱的工具。最典型的就是江苏,在无锡尚德的示范效应下,很多太阳能企业帮房地产企业拿到了国家的钱,最终的结果是无锡尚德自己掉进了破产的泥潭。
实际应用的试点就是奥运会和世博会。出于对国家项目国际影响的担心,有关部门最终砍掉了不少看上去不太牢靠的绿色技术项目,奥运会主要的应用成果就是场馆户外照明,世博会最成功的项目是南门电厂节能改造。
参与实验的专家们的结论是认为诸多绿色建筑技术的实际应用还不成熟,主要理由:1、成本太高,在使用寿命期内难以回收成本;产品不成熟,功效衰减过快,达不到平均节能指标。很多专家特别是设备专家在私下的沟通,对绿色建筑的大面积推广是不认可的。
但是我的观点不同,我认为,绿色建筑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不认可上述两个国家级实验样板项目堆砌技术的做法,这种做法可以用来获取技术数据,但对绿色建筑设计策略的研究并没有贡献。因为它低估了设计的力量而只相信技术的力量,因此它得出的数据是正确的,而结论是错误的。我们的失误在于没有树立正确的绿色建筑设计理念。
我个人的观点,绿色建筑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在设计层面的策略应该是:设计师的绿色设计理念+有目标的精细化设计+适当的节能技术系统和产品配置,三者的完美结合;
节能就是节约,节约本身就是一个滴水成河粒米成箩的事情,需要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在设计上又要精打细算才能实现节约,没有正确的设计理念,粗放设计,忽略细节,一味的靠上新技术来实现节能,实际是屏蔽大自然的能力,用节能技术来人工硬造一个环境,这个成本自然是昂贵的,无法在建筑的寿命期内偿还的;
设计师必须具有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设计师只要认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关系,在设计时就一定会去想办法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条件,一定不会设计出象央视大楼那样的建筑,而是会设计象我们的现代建筑大师莱特的草原住宅、流水别墅、东、西塔里埃森那样的建筑,这种在100多年前被人称为“有机建筑”、“地下生长出来的建筑”不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绿色建筑吗?也没有用什么现代节能技术和产品,完全是设计师的理念和有目标的精细化设计的结果,这样的例子在我国传统建筑、民居建筑甚至现代一些大师作品中也常见,如果我们能很好的研究这些设计措施,应用体现在我们的设计作品中,所得出的结论就完全不同了。
其二,绿色设计需要从盯着产品节能转到盯住系统节能,研究系统解决方案。
采用绿色建筑技术实现建筑的主动节能,需要花费昂贵的成本,借助技术转化自然能,在能量传输和终端用能过程中需要配套相适应的使用措施。而我们由于行业区隔,没有人研究系统解决方案和运营流程。
整个绿色建筑的运行过程就好比:节能是用生产油的成本去生产水,用能是用用水的方式去用油。这些都是由于缺乏绿色建筑理念所致。
绿色建筑还是一个社会工程,从传统建筑转向绿色建筑。需要在建筑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包括城市规划、社区规划、建筑设计、营造、物业管理、市民绿色生活方式养成教育等各个阶段都集合社会各界的力量,达成全民、全社会共识。
比如,从城市角度,你提倡绿色城市,在城市规划层面就要考虑步行优先、公共交通优先,市民生活便捷优先等来规划公共设施;社区规划层面,社区服务系统的布置是否满足社区市民步行上学、就近工作、生活服务、娱乐休闲的要求,社区交通和城市交通的衔接应该怎样考虑你就有了答案。房屋设计建造层面,建筑设计是不是考虑了自然通风、采光、遮阳、绿化,房地产商提供的户型是不是能最大限度利用自然条件,营造商的建造过程,物业公司的管理过程等等,这些都需要社会各界、民众各阶层具有共识,认可绿色的生活方式符合人类健康需求,这样的社会就具有绿色建筑消费的基础。
绿色建筑在我国发展的十年中,社会缺乏对绿色、健康生活方式的共识,不具备绿色建筑消费的基础,设计界没有从系统工程角度理解绿色建筑理念,试图从技术的角度来简单解决问题,所以绿色建筑在中国的十年发展,基本是失败的。
失败的代价是巨大的、惨痛的。大家可以看到目前的铬大米事件,实际反映的是土地污染,宗地问题;河流X污染造成的饮水问题,家庭居住环境的装修污染,造成白血病儿童增多,年轻人的生育问题,这些都严重威胁到中国人的生存甚至子孙后代。如果十年前我们认识到这些问题对人类生存造成的危害,开始绿色建筑与环境的营造时间就和欧洲国家基本差不多,这些恶性事件就不会发生,中国付出的环境代价就不会像今天这样大!
绿色建筑在中国实施的机会目前是否成熟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绿色建筑消费市场的基础因素:
社会需求基础:铬大米土地污染事件、河流污染、家居装修污染等恶性大事件让中国社会普遍对消灭污染,建立绿色生活方式有了共识。如最近鹤山要建核辅料厂,因为广东有十个核电厂,就近建辅料厂,可以大幅度降低成本,为鹤山财政增加巨额税收,但是项目公示遭到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对而下马,说明市民们选择了环境而不选择财富。
还有各地社区居民对垃圾处理厂址选择、搬迁的反映,都说明建设绿色建筑与环境的消费有了社会基础;
政策基础:中央的《绿色行动计划》制定了今后十二五期间绿色建筑的方向:农村小城镇建设和旧建筑改造;过去一些错误的做法在得到纠正,比如农村强行把宅基地集中,建成多层楼房的情况被叫停。
技术基础:绿色建筑的系列技术规范、标准已经建立,这让我们形成系统的设计有法可依。
地方政府的态度:不再追求GDP,转为追求民生,保护生态。【广州家庭绿房子】行动计划释放的就是在广州市政府支持下的一种社会化提倡低碳生活和居家节能,开启全新文明生活方式的积极信号,如果在广州能获得成功,估计会很快在全国大城市推广,这就奠定了绿色建筑的消费基础。
这些迹象都表明,现在绿色建筑在中国的发展开始进入第四阶段,这一次中国的绿色建筑要动真格也必须动真格的了。标志点应该是2013年1月1日国务院下发的1号文件:绿色行动计划。
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现在各种设计竞赛突然增加很多,不仅网络平台,一些杂志、报纸、企业都在搞设计竞赛,而且都是以绿色建筑设计打头的设计竞赛!这从另个方面也说明设计界正处在绿色建筑设计的发动期。
我的判断,中国的绿色建筑将进入实际操作期。未来绿色建筑的走向,一定是使用者的需求推动。我们建筑师的用武之时到了,因为设计是龙头,只有从绿色设计的源头起,才能有绿色建筑实现的可能。
这个机会对设计师来讲意味着什么?
(1)工作状态的改变--过去我们是粗放的快节奏设计,萝卜快了不洗泥,东拼西凑也上马,按时交图是第一位的;现在要做绿色设计就要精细化设计,要综合考虑平衡很多因素,达到绿建指标要求是第一位的,你的能力和水平是否适应?你是否解剖过一、二只麻雀,对绿建技术的各种应用条件和效果很了解?
(2)市场机会--从普通建筑到绿色建筑,业主的要求发生变化。去接项目,雇主先问,做没做过绿建?没做过,不考虑;做过,我这块地、这个项目你分析下……
客户需求发生了变化,你有准备充足就可能获得长期合作的机会,没有准备就可能出局。尤其是旧建筑改造,村镇建设,都是非常个性化的,照抄照搬的可能性不大。
所以我说:在这个市场面前,有经验的人比没有经验的机会大,做好了准备的人比没有准备的人的机会大,个人的机会比机构大,在设计群网参加过类似项目的人比没参加过的人机会大!
为什么说个人的机会比机构大?
绿色城镇建设并不比城市建设容易!农民希望能够兼顾传统的生产和生活--农村人爱走门串户、乐于人际邻里交流,活动于院落田野、村头巷尾;农村建筑也只有保留地方乡土风格,才有利于开展乡村旅游,让固定资产保值升值;更重要的是设计师需要很精细甚至苛刻的去把握农村建筑的成本问题——农建注入设计后给农村人带来的一定是可以接受的经济付出!
这种小规模、具体到一家一户的设计,出于设计成本的考虑,大中设计企业是缺乏参与动力的。这个战场太分散,不利于大兵团作战,但却有可能成为地方小微设计企业和个人设计师施展身手的有利地盘。我们设计群网的住宅超市还不够大,方案不够多,有了规模以后就能帮助设计师接任务了。
而且,现代科技、通讯媒体介质的发展,使得个性化、个人化的商业形式越来越多,自由职业、自媒体、私人理财、私人银行、自商业等等,个人的作用越来越大,在逐渐替代一些机构的作用。